第(2/3)页 这两个计划,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,当然,最重要的还是钱。 摊丁入亩,能收上更多的税,也就意味着更多的银子。 因此,他要继续支持江南的变法。 用这些钱,来支撑这两个工程。 如此一来,不仅消耗了国力,也能继续激起士族的反抗心里。 换句简单的话来说,就是魏云弈做的事情,是从更高的层面上来消耗国力气运。 而不是依靠手下的贪官污吏。 即便摊丁入亩推行成功,让朝廷财政大幅度增加,可以相应的提升国力。 但大运河和魏直道,是两个巨大的工程,绝不是增加一些税收,就能够抵消的。 这是前世的经验之谈。 所以,他继续支持变法。 当然重要的是,魏云弈的话中,并没有完全表明强烈的态度,为的,就是让士族人认为,此事还有缓解的余地,然后继续闹。 说不定,连变法都无法成功呢? “微臣明白了。” 此刻,听到魏云弈的话之后,宋公文当即回应道。 只是现在的他还有些奇怪。 那就是为什么。 从龙阳府变法成功之后,陛下为什么对于自己的支持变少了,不再像之前那样。 尤其是听到摊丁入亩在江南一带推行摊丁入亩,似乎也不是很高兴的样子。 难道,是自己在哪方面做的,没有让陛下满意? 宋公文有些疑惑,但认为不可能。 在其眼里。 陛下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,不会去计较一些小事。 所以,唯一的理由就是,这一切,都是陛下给自己的考验。 此前,龙阳府试点变法成功,除了李芳供出的那份名单之外,还有就是陛下毫无保留的支持。 而现在之所以不这样,就是想看看,若没有支持,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,能不能将变法继续推行下去,以此来考验和锻炼自己。 不然,为什么陛下前后的态度完全不同呢? 对,一定是这样的! 想清楚这一切后,宋公文顿时放下心来。 毕竟。 陛下要做的事情太多了。 不能将所有的精力,都放在变法上面。 而自己一定要做的更好。 “诸位还有何事回禀吗?”不知道老丈人心中想法的魏云弈,当即望向四周轻声道。见众人不说话,他顿了顿,继而道:“国丈,今年的税收应该要上来了吧?” “回禀陛下,是的。”宋公文想了一下,继而道:“各府都已经准备好了,户部也经过了统计,这两日,就会上来了。” 税收一直是朝廷收入的大头,也是最重要的银子来源。 不过,每年税收上来后,却留不了太久。 就很快会发放下去。 因为朝廷的支出非常多,比如官员的俸禄,还有各地驻军的银饷等等。 这些,都需要银子,尤其是银饷,更是不能有丝毫马虎。 也就意味着,税收上来,户部只是经一下手而已。 虽然还会留下来一部分。 但别的地方也要用。 而其他几位大学士在听到此话后,眼中纷纷露出了些许疑惑。 那就是,税收虽然很重要,但陛下一般不会特意拿到御前会议上面来说,今日是怎么了? 魏云弈则没有理会众人的反应,便直接开口道:“好,此次税收的银子,除了必要的花销之外,其他的全留下来,朕有大用。” “一直以来,南北之间都是以陆路交流,可谓是诸多不便,所以朕打算将南北的水系都连通起来,以京师到两江地区,开凿出一条大运河,而这运河的作用,除了加强南北之间的联系外,还有就是运送货物,将南方的繁荣,带给北方。” 将南北的水系全部连通起来,开凿运河? 此话一出。 在场几乎所有人都震惊了。 他们都是朝廷的重臣,虽然对于地势不算太了解。 但也非常清楚,从京师到两江,那可是两千多里的路程啊。 即便期间有水系,但想要完全打通,是怎样一个巨大的工程啊? “陛下...这...不太好吧?”兵部尚书当即走了出来,当即道:“这段距离太长了,期间还有许多大山,想要开凿出一条运河,不说花费的银子,就连征发的徭役,怕也是要数十万...” 林远松,到底还有内阁大学士这个位置在,当然能说得上话。 “的确,陛下还是三思吧。” 礼部尚书也开口了,继续道:“北境还在打仗,若再开启这样一个工程,我怕朝廷...吃不消啊。” 别看如今大魏国力蒸蒸日上,能做很多事情,但前提是,不能超过朝廷的承受能力。 不然,即便国力强盛,肯定也经不起如此的消耗。 开凿大运河之事,就很难承受的住。 就算以大魏现在的国力,可以做到这一点。 可做到之后呢?内部必然被掏空。 因为如此工程。 完全不是一两年就能成的,往往需要数年,乃至于数十年为期限。 而在这期间,朝廷财政上,就有一个巨大且固定的支出。 若是在出现点别的事情怎么办? 根本没钱应对。 且二人还认为,南北之间,有陆路连接不就行了,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,开凿大运河? 当然,这是他们心中的想法而已,说出来那是万万不敢的。 “太傅和国丈的意思呢?” 魏云弈并没有理会这二人,而是转头问道。 “微臣认为,陛下此举,确实于国于民都有好处。”张正明思索了一下,道:“只是,现在的朝廷,怕是无法承受这么大的工程,微臣倒是有一个主意,此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,慢慢去做。” 张正明无愧被先帝称之为大魏第一智囊,所思所想不是一般人能比的。 同时,其心中还无比震惊与自己这位陛下的长远目光。 因为他完全能看出,一但大运河能完成。 那对于子孙后代来说。 绝对有大好处。 大运河的工程,绝对堪称是千古壮举,可以福泽千秋万代。 这,就是自己辅佐的陛下吗? 只是张正明心中还有顾虑,便是现在的朝廷,想要完成如此巨量的工程,可以说非常吃力! 所以才会给出如此建议,若分为好几个阶段的话,压力就会减轻非常多。 “微臣的意见...和太傅相同。” 这时候,宋公文也开口了。 而他心中有些震惊,因为陛下的想法,居然与应星兄不谋而合! 可问题是,应星兄那是行了万里路,走过了许多地方,才逐渐有的这个想法。 陛下呢? 一直都在深宫之中。 却居然也能将目光看的如此长远。 陛下之思,果然早已超出自己的界限啊! 不过,震惊归震惊。 宋公文却也觉得,这工程量太大了,要花费的银子太多。 他是户部尚书,自然知道户部如今的情况,万一这大运河开凿了,那国库就直接入不敷出了。 所以,觉得张正明的意见是极为真确和明智的,门慢来才最好,不会出现问题。 “此事朕已经决定,大运河,一定要开。” 魏云弈却罢了罢手,继续道:“而且要在十年之内完成,分阶段肯定不行的,要做,就将一并做了,至于银饷的问题,朕不管,你们去处理。” 开玩笑,若真变成分几个步骤做,那自己败坏气运的计划岂不是泡汤了?坚决不能同意。 开凿大运河,是一个极为繁重的工程,若不是看上这一点。 他也不会选择这个计划了。 而银饷的事情... 自己可是皇帝,是天子,如果连这种事情都要亲自去想,去弄,那还要这些大臣做什么? 皇帝只需要提出问题,解决的办法,就直接交给下面的人就行了。 当即,他思索了一下,继续道:“除大运河之外,朕还要以京师为准,修炼一条通往北境的直道,这条知道首先要坚固耐用,同时还要宽阔,至少可以容纳八架马车并行。” “如今草原势大,十八部雄心勃勃,有了这条直道,未来北境再起战事,我大魏雄师,就能从这条直道上,以最快的速度增援北境,名字的话,就叫魏直道吧!” 说是这样说。 但魏云弈非常清楚,修建魏直道非常麻烦,需要很长的时间。 即便完成了,可又不是一定要用在军事上面。 先放着不行吗? 直接当成一个毫无作用的奇观就行了,主要目的,是败坏气运! 什么? 除了大运河之外,还要修建直道? 众人闻言后,顿时都震惊了,有些难以置信。 一个运河工程,怕就要掏空朝廷,再来一条直道... 那能扛得住吗? “陛下。” 这时候,连张正明都坐不住了,直接站出来,想要说点什么。 但忽然就看见,学生宋公文给自己使了一个眼色。 当即,他便退了下去。 虽说心中有疑惑。 可想着,要相信自己的这个学生。 可魏云弈却罢了罢手,当即道:“这两个计划,是朕定下的国策,无论如何都要进行,工部的人呢?” “臣在。”听到陛下呼唤,工部尚书心中一颤,继而道:“请陛下吩咐。” 内阁有五位大学士,各自兼任着朝廷五部。 至于没有一部尚书没有入内阁的。 便是刑部尚书。 所以工部尚书,自然也在其列。 “吴爱卿,这两个工程,就让工部全权负责吧。”魏云弈道:“不过朕说了,这是国策,绝不能马虎,你看看在工部,有谁能担起这个重任,主导这两项工程?” 工部尚书,统筹的是工部之事,一般具体的国家建设,是不会参与其中的。 最多是挂个名,然后让手底下的人去执行和处理。 因此,吴尚书闻言后,也没有意见。 而在工部中,他也想到了几个人选,但心里却没底。 尤其魏云弈郑重的语气。 让其心中明了,陛下显然非常重视关心此事。 因为吴尚书非常清楚,若修建的运河以及河道但凡出了一些事情。 自己这个尚书,怕是要做到头了。 如此。 让他心中无比纠结。 至于其他大学士,知道劝不了陛下,也低着头思考。 “陛下。”不过此时,宋公文在经过思考之后,深吸一口气,继续道:“微臣这里,倒是有个人选,绝对符合陛下的条件。” “噢?是谁?” 闻言,魏云弈顿时就来了兴趣。 他明明记得,自己这老丈人人缘并不是很好啊。 居然还认识这方面的人才? “是太傅大人的侄儿,张应星!” 宋公文道:“我与张应星相识多年,虽说此人没有功名在身,但却颇有才能,多年时间,走遍了我大魏的各大山河,对于地势极为了解,让他来负责督造运河以及直道,想必是没有问题的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