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张正明闻言,眼神微微变化。 他是一个孤臣,没有子嗣和亲眷。 也没有庞大的家族。 为官的几十年,兢兢业业,从来是刚正不阿、坦荡、且严厉。 朝臣们大多数对其,除敬仰之外,更多的是畏惧和惶恐。 就如之前的李芳,说是当时的内阁二号人物。 但对于张正明,依旧不敢正面相对。 因此。 所有人都认为,这位太傅大人,除了公事外,心中再无其他。 但实际上,张正明心中何尝又没有情谊呢, 只是犹豫自身为主特殊。 他将个人感情,全部都隐藏了起来而已。 如今听到已经离开数年,即将回来的亲侄儿。 眼中也不由露出一丝意动。 即便此前,嘴上对于那个侄儿,多有怒其不争的意思,可那始终是自己唯一的亲人了啊。 但很快,张正明就将脸上的情绪全部都收敛起来,板着脸道:“出去都两年八个月年了,现在倒是知道回来了,连家书都没来一封,简直不像话!” 不愧是太傅大人,在隐藏心思这方面,整个大魏,堪称是无人可比了。 连宋公文闻言后也不由一愣,可立即就听出那席话中的意思。 口头上确实在责怪,但转念一想,也有关心的意思。 否则,怎么连离开的日子都算的那么清楚呢? 不过他也非常清楚。 老师就是这样性格的人。 顿了顿,宋公文道:“老师,您刚刚还劝解学生,说要多对鸿志上上心,了解了解,可现在,应星兄还不容易回来了,您却又如此。” “应星兄虽说不喜欢读书,但心中也有报国的想法,您应该支持欣慰才对啊。” 此话一出,让对面的张正明一愣。 没错。 自己是这样劝解宋公文的。 只不过轮到了自己头上,却有些看不清了。 当即,他哑然失笑,摇了摇头道:“鸿志是做出了功绩,有将帅之才,还年轻,不一样的。可我那侄儿呢?都已经四十了,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啊。” “再说,就他鼓捣的那些东西,你觉得真对国家社稷有用吗?恐怕没有吧?” “怎么没有?” 宋公文当即道:“这段时间,我与应星兄时常往来信件,别的不说,就说他这数年游历各大山川,对于我大魏各府地势山河都非常了解。” “再有,他还对铁器炼制、布匹纺织、甚至于农务种植等等有自己的见解,让学生我大开眼界。” “这些东西,怎么说对朝廷社稷没有用处呢,学生觉得,老师您应该去多了解了解。” 说到这里,他继续道:“读圣贤书、明圣人之言,确实有利于治国,但学生倒是认为,大魏若想要强大起来,不能只依靠圣贤书。” 这一席话,宋公文说的非常认真。 即便他出生在书香世家,也是科举功名出身。 可心里觉得,想要治理好一个国家,仅仅依靠这些是不行的。 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。 不然谁都去研究圣人之言,去考取功名,也是不行的。 当然,宋公文很清楚,自己的这些话,若放在其他文人或者大儒面前。 肯定要背上一个大逆不道的骂声。 但他知道。 老师虽说也守旧,可还是明事理的,只要说的在理,便也能接受。 而那位应星兄,就是因为对读书并没有兴趣,加上年少叛逆。 如此,叔侄二人才一直没有好好交流。 现在。 自己深受老师关照。 觉得完全有必要调和两人的关系。 他知道,老师年纪大了,身边也要有人照顾才行。 而张正明听到这句话后,也陷入沉思当中。 这些年来,自己对于那个侄儿的关注太少,对方经历了些什么,又做了些什么,他并不知道。 最后的印象,还是停留在很久之前,一副不争气的模样。 如今,听到宋公文这些话后。 知道那个侄儿。 或许会比想象中的更优秀。 张正明守旧,但实际上并不迂腐,明白那一席话中的意思。 当即,他深吸一口气,继而道:“你说的我明白,好了,不聊这些了,最近变法之事的进展如何了?我得到消息,江南士族准备上京,你打算如何应对。” 宋公文是实施摊丁入亩的负责人,无论此事有何意外,他都要首当其冲。 此前,龙阳府一地,张正明还能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压制住。 可现在的话,是整个江南的士族都闹了起来。 他再想要压制,也很难做到。 而王守元那里,最近也没有消息传来。 按照张正明的估计,或许正在与士族们周旋呢。 只不过,那些人上京师的消息,是已经确定了的。 为的,也正是摊丁入亩。 因此,想要看看对方有没有什么解决的办法。 不然的话,若真在京师闹起来,那后果可不堪设想啊。 “老师放心。”但这时候,宋公文却微微一笑,道:“今日一早,学生已经收到了守元兄的消息,不过他因为身份,不能妄动,所以让东厂转告。” “守元兄说,他已经收集到一个名单,而名单中的人,大多数都是与白衣门有牵连的。” “就连幕后的证据,守元兄都已经准备好了,所以特意提醒学生。” “一但江南士族们上了京,便可以一网打尽!” 王守元现在不仅是两江指挥使。 还是江南士族的领袖。 几乎一举一动,都会受到关注。 而宋公文,因为变法,已经站在了士族的对立面,被士族视为仇敌。 这般情况下,二人之间最好是不要相互传递消息,不然万一被发现了,那此前所做的一切,怕是会功亏一篑。 在加上之前李芳的事情,让宋公文明白了江南士族的狠辣手段。 如此,也是为了对方的安全着想。 可东厂就不同了。 他们私下里发展的眼线和细作,隐藏得非常深。 利用东厂来传递消息,几乎不可能会被发现。 当初宋公文在离开龙阳府之前。 也让王守元,多多依靠东厂,可以方便行事。 “原来如此啊!”张正明听到此话后,也是眼前一亮。 的确,因为要避嫌,王守元这段时间,连作为老师的自己都没有联系。 本来他也在思考,消息该如何传递。 却没想。 东厂居然有这个作用。 当即,张正明不由感叹道:“陛下组建东厂,果然英明啊,还有王瑾,此人办事确实厉害。” “不错。”宋公文点了点头,道:“王公公虽是太监,但却有拳拳报国之心,就连学生,对他也非常敬佩。” 可以说,太监不仅不受文人待见,连武将也看不上。 但王瑾的出现,还有最近办的事情。 却让师生二人有些敬佩。 张正明知道,那些人入了京师,就是羊入虎口,毕竟这里不是他们的地盘。 不过很快,他却蹙起眉头,继续道:“没想到,江南士族居然和白衣门牵连的那么深,看来我之前,还是小视了他们啊。” 如果说士族势力大一点,只要不完全危机到朝廷,那根本没什么。 可现在,那些人居然勾结了逆贼白衣门。 那意义就完全不同了。 当初在先帝时期。 白衣门何其猖狂,意图颠覆大魏。 若不是当初及时发现,然后施以强硬手段镇压下去,天知道在发生什么。 本来,那时候张正明还在想,为何区区一个江湖门派,怎么会有如此大的能量。 即便是前朝余孽也不行吧?毕竟前朝都覆灭多少年了? 如今想来,这其中势必也有士族们的影子。 “没错,那些士族,的确胆大包天。” 这时候,宋公文开口了,继续道:“不过好在,现在被发现了,且都在掌控之内,闹不出什么事情,至于白衣门,学生从王公公那里得知,东厂也开始重视、并且采取手段了。” 闻言,张正明点了点头,如果放在之前,白衣门让东厂处理,他有些不放心。 不过如今不一样了,见识道了王瑾的手段后,知道此事应该不会有问题。 尤其是他还想到了一个问题。 东厂着手处理白衣门,会不会受陛下指示呢? 当即张正明抬起头。 宋公文看到这一幕,当即心领神会,点了点头道:“学生也是这样想的,白衣门对朝廷或许算不上什么,可也是前朝余孽,陛下不可能不重视。” 此一处。 师生二人顿时相视一眼。 不由再一次感叹,陛下的手段之强啊。 才登基三年,就着手做出变法、宣战高阳国、对付前朝余孽等数件大事。 如果是单独一件还好说,但现在是好几件,且每一件都无比顺畅。 尤其高阳国之战,更是打出了大魏的无上威严。 更为重要的是。 做这些事情的同时,陛下还要每日批阅奏折。 这是一般帝王能做到的吗? 果然不愧是要成为千古一帝的君主啊。 不过,他们很清楚,想要真正成为千古一帝,是很辛苦的。 想来陛下,这段时间,肯定是夜以继日吧? 作为臣子的自己。 怕是也要更加努力才行啊! 二人如此想到。 这时候,张正明顿了顿,然后道“既然守元已经定好的计划,那就照这个实施。” “也正好,在京师将江南士族一网打尽,可以省下了诸多麻烦,没有了江南士族的支持,想必日后处理白衣门,也会方便许多,此事,我们暂时不要去理会。” “学生明白。” 宋公文点了点头,知道白衣门始终是江湖势力。 虽有反贼的名头,但朝臣们暂时还什么都做不了。 尤其此时,还牵扯的摊丁入亩。 要谨慎。 旋即,他思索了一下,继续道:“其实,今日与老师相聚,除了变法和白衣门之外,学生还有另外一件事情。” “那就是,学生准备在等全国变法完成之后,准备施行另一项改革措施,官绅一体纳粮!” 此话一出。 张正明神色微微变化,然后邹起眉头。 因为这件事情,对方曾经在《大魏安国策》中提到过。 所谓的官绅一体纳粮,就是官员和士绅也需要缴纳赋税。 简而言之,可以理解为废除官员、和地主,以及士人们的免税权! 第(1/3)页